时间:2022-09-16 11:43:14 | 浏览:520
图丨毛泽东
1965年3月14日,毛泽东乘坐专列离开北京。往年,毛泽东都是在国庆节后才会离开北京去到南方,这一次,刚开春,毛泽东就离开了北京。
16日,专列抵达武汉。专列停在一所战备物资仓库里,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出来里面停放了什么,更看不见专列里面坐着的是什么人。
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和省长张体学接待了毛泽东,见面的时候,几个人没有过分寒暄,也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场面,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很讨厌迎来送往那一套。
到了下榻的“梅岭一号”,王任重和张体学向毛泽东汇报完工作便离开了,在这里,毛泽东一住就是一个半月,直到4月29日才离开。
从武汉离开后,毛泽东去了湖南长沙。众所周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但他却是在长沙读的书,因此,长沙也是他承载青春、理想和奋斗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几乎每年都会回到长沙,在这里住一段时间。而这一次,毛泽东只住了不到一个月,便提出要离开,他说自己想回井冈山看一看。
图丨井冈山
井冈山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军来到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因此,对于毛泽东来说,井冈山不单单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精神支柱,是融进他血液中的一种信仰。
5月19日,江西省委接到了汪东兴的电话,通知他们22日来接毛泽东上山,大家马上行动起来,除了安排住宿,还有最不能忽视的安保问题。
正是因为考虑到安保问题,大家决定不对外公开毛泽东重回井冈山的事情,21日上午,毛泽东来到了与江西交界的茶陵县,茶陵县委也是考虑到安全问题,便直接让毛泽东住在了县委大院的办公室里。
大家简单做了些改造:找了些木板,临时搭建了一张跟中南海大床很像的大木床,因为只住一晚,汪东兴就没卸装书的大木箱。
谁知道,毛泽东看书已经成习惯了,不管住哪,老是想拿本书看。于是,县委书记帮忙找来本《茶陵州志》。这下可好,毛泽东手不释卷,直到3点多才睡下。
图丨八角楼
第二天,车队进入了井冈山区域。第一站是永新县,到达的时候,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和副省长王卓超已经在等候了,毛泽东没有过多停留,直接去到第二站——宁冈县茅坪。
1927年至1929年两年间,毛泽东曾生活在茅坪的八角楼,在这里,他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宁冈调查》等著作,还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等著名论点。
车子开到八角楼的时候,警卫人员和工作人员都下了车,就连摄影师钱嗣杰都提前下来准备了,大家都以为,这么重要的地方,毛泽东一定会下车看看的,没想到,毛泽东只是对司机摆摆手,示意自己不下车了。
司机很善解人意,用比较慢的速度绕着八角楼开了一大圈,毛泽东看着窗外熟悉的景色,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绕完八角楼,司机顺势调了个头,朝着黄洋界的盘山公路开去,工作人员赶紧上车,招呼司机跟上毛泽东的车。
图丨黄洋界的大炮
来到黄洋界,井冈山党委和管理局的领导们已经在此等候了,毛泽东跟他们握手后,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拐杖,大步向山上走去。
这时候,毛泽东已经七十二岁,不过他身体很好,没多久就登上了山顶。他看到了当年的哨口,那门曾经令“黄洋界上炮声隆”的大炮,依旧静静矗立在此。
还看到了黄洋界纪念碑,北面印刷着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高声朗读起来,“........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立即被带回到过去的记忆中,
井冈山的领导们见毛泽东谈兴正浓,便把随身携带的黄洋界讲解词拿出来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接过来,看见上面有首当年红军新编的《空山计》唱词,不自觉笑了起来。
图丨贺子珍和毛泽东
那是1928年的时候,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军和南昌起义军改编后的三十一团,在永新一带坚持游击战斗。
有一天,毛泽东带着贺子珍和18名战士来到村里做调查,大家各自散开之后,只有贺子珍和几名战士在毛泽东身边。
突然,枪声大作,一名赤卫队员跑来报告,“地主保安队打过来了,打过来的时候,还在叫着‘蒋介石悬赏五万大洋抓毛泽东,抓住有赏!’”
贺子珍不自觉抓紧腰间的手枪,并催促毛泽东尽快离开这里,毛泽东却不慌不忙,甚至点燃一支烟抽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告诉村里干部,“通知群众,马上撤离村子,都到山上去”,乡亲们很支持毛泽东的工作,利落地转移到了山上,刹那间,人去楼空,一片寂静。
敌人到了村里,看见这样一幅场景,心里发怵,不敢轻举妄动,只敢离老远放放冷枪。
乡亲们依照毛泽东的指示,在山上搞出了特别大的阵仗,冲杀声响成一片,敌人惊恐后退,“是空城计,中了毛泽东的空城计了,快跑啊!”
毛泽东和乡亲们,就安然地站在原地,看着山下四处逃窜的敌人们,鼓掌欢呼起来。
图丨《空山计》
事后,红军根据京剧二六板新编了《空山计》唱词,把“我在城楼观山景”一句,改为“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
毛泽东看着手中的讲解词,情不自禁就哼唱出来了,周围人很少看到毛泽东这一面,也放松心情,跟着毛泽东哼唱两句。
井冈山落日早,毛泽东和大家随便聊聊,钱嗣杰拍了拍照片,天色便暗下来了。随后,毛泽东上车,他们还需要去到茨坪,因为晚上要在茨坪的井冈山宾馆休息。
没想到的是,司机师傅上车后,怎么都发动不着毛泽东的那辆吉姆车,周围的人急出一身冷汗,毛泽东外出,安全是必须万无一失的,但凡出现一丁点意外,都会让人们担忧可能会发生的后果。
司机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下车查看原因,发现是水箱缺水了,可是在山上,去哪找水呢?
图丨汪东兴
陪同的领导提议,让毛泽东坐其他车先行下山,汪东兴了解毛泽东,他知道毛泽东外出坐车有个习惯,那就是不换车,只要坐上这辆车,不管中途遇到什么,都会一路坐下来。
尽管汪东兴猜测毛泽东不会同意,但他还是把大家的意见转达给了毛泽东,果然,毛泽东摇了摇头,“不用换了,司机很好,车也很好,我不赞成换车。”
说完,毛泽东又安慰起司机,“不要着急,水箱开锅不要紧,加点冷水就好了,我带水了,是准备路上喝的水,先把我的水给它喝吧。”
周围的人都被毛泽东逗笑了,心情也放松下来,司机找不到水,那就恭敬不如从命,把毛泽东的水,先“喂”给了汽车,再次发动,汽车恢复正常。
车队下了黄洋界,来到茨坪,毛泽东住进了井冈山宾馆,这一住,就是八天。
图丨毛泽东在井冈山
井冈山宾馆为了招待毛泽东,准备了不少好酒好菜,但汪东兴多次跟宾馆方面强调,千万不能铺张浪费,于是,宾馆方面也按照毛泽东的生活习惯,准备了最简单的四菜一汤。
当地敬老院中有一位革命老人,知道毛泽东喜欢吃小竹笋,特地拔了一点送过来,厨房端上这道菜的时候,毛泽东吃得津津有味,“好久没吃过小竹笋了,有这道菜,我就满足了。”
吃的舒服,毛泽东在井冈山宾馆这几天,住的也不错,井冈山宾馆地势比较高,在楼顶上能够环视整个茨坪镇,毛泽东经常会上到楼上眺望四周。
看着拔地而起的高楼,笔直宽敞的道路,毛泽东心里抑制不住地开心,他跟汪东兴说,
故地重游,毛泽东感触很深,5月25日这一天,他一气呵成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
图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有一回,汪东兴给毛泽东送文件的时候,看到了桌子上摆放着的两首词,“主席,这词发吗?”
“再放一放”,毛泽东并不急着发表。
没想到的是,毛泽东说“放一放”,这一放就放了十多年。
6月22日,毛泽东返回北京,有一次,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邓颖超刚好参加陪同。
活动结束后,邓颖超跟毛泽东说,自己好久没读过毛泽东的新作了,希望能读到毛泽东的新作。
当时,毛泽东没跟邓颖超说自己在井冈山新写了两首词,回到家后,毛泽东觉得,可以给邓颖超先看看,便把后面修改过的两首词打印出来,并附上一封信,托人交给了邓颖超。
图丨《念奴娇·鸟儿问答》
给邓颖超的信中,毛泽东还跟她开了个玩笑,
其实,邓颖超要比毛泽东年纪更小,那为什么毛泽东要管邓颖超叫“邓大姐”呢?
这是因为邓颖超参加革命的时间早,和周恩来又是结发夫妻,党内外人士都会尊称邓颖超叫“邓大姐”,久而久之,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跟着这样叫,就连周恩来自己都管妻子叫“邓大姐”,毛泽东也就顺其自然,跟着叫“邓大姐”,于是,“邓大姐”成为了全国上下家喻户晓的称呼。
10月,邓颖超在毛泽东寄来的诗词纸张上,写了一个“注”字,后面紧跟着写了一大段话,
图丨毛泽东和邓颖超的手迹
结果,这一年并没有正式发表,直到1976年元旦,毛泽东才发表了其中一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说回还在井冈山的毛泽东,1965年5月28日下午,毛泽东找到汪东兴,“明天咱们就准备下山了,做些准备,我要会见老红军、井冈山干部和群众,跟大家合影。”
29日下午,井冈山广播站反复播放一条大会通知,“全山的革命同志请注意,今天下午4点钟,在茨坪宾馆门前召开广播大会,请互相转告。”
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来到了茨坪宾馆,钱嗣杰背着相机过来的时候,发现门口已经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围满了,还有两千多人站在公路两旁等待。
没过多久,毛泽东走出宾馆,围在门口的群众看到是毛泽东,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时,有个人高喊一声,“毛主席来了!”
瞬间,所有人都沸腾了,有几位老同志,直到毛泽东站在他们面前,还是愣愣地看着,有点做梦的感觉。
图丨毛泽东在井冈山
毛泽东走上前,微笑着跟这些老红军握手,很多人都因为太过激动忘记说话,只有一双颤抖的手倾诉着他们的心情。
这时,毛泽东来到了革命烈士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面前,井冈山管理局的局长还没来得及做介绍,毛泽东就低声叫了一声,“袁嫂子.......”
一听这个称呼,谢梅香泪流满面,整整38年了,当年,毛泽东第一次在井冈山大仓村见到自己的时候,就是这样称呼自己的。
“毛主席,你真的回来了啊.......”
毛泽东点点头,嘱咐她要保重身体,谢梅香也跟着点头。
跟所有老红军握过手之后,毛泽东和大家合了影,随后,毛泽东分别跟四批干部、群众代表合影。
图丨钱嗣杰和毛泽东
照完相,毛泽东走到公路,跟道路两旁的乡亲们招手,他不急不缓地朝汽车走去,似乎是舍不得跟大家告别,脚步越来越慢。
警卫人员在毛泽东周围尽职尽责地保护,乡亲们也很通情达理,都停在距毛泽东有一段距离的地方。
走到汽车旁边,毛泽东没有马上上车,他转过身,再次朝着为他送行的井冈山人民致意。乡亲们有的欢呼,有的哭泣,有的鼓掌,还有的高喊,都舍不得毛泽东离开井冈山。
随后,毛泽东上车,汽车慢慢驶离了人群的视线........
喜欢文章的话,多多点赞支持,谢谢大家~
毛泽东画像前言罗霄山脉中段的八百里井冈,那满山的青松翠竹和遍野的碧草杜鹃,那茅坪河的潺潺流水和八角楼的黄晕灯光,那黄洋界上隆隆的炮声和风中如画的旌旗……一切如烟往事,长久以来都像一首诗,总令毛泽东梦牵魂绕。1965年5月22日,千里来寻故地
“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强调“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图①:泰井高速连接线罗浮高架桥处的红军雕塑。资料图片 图②:井冈山黄洋界。资料图片 图③:井冈山脚下的“井冈红旗”雕塑。资料图片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名字大家应该都知道,而在假期旅游中,井冈山也适合大家前来游玩,体验一下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来到井冈山,首先游览的是黄洋界风景区,这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站在山上,回想一下几十年前红军前辈们在这里浴血奋战,抵挡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江西井冈山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与声光电营造出了逼真的视听效果,600多名农民演员,让《井冈山》实景剧极具感染力。4月1日,夜幕降临,江西省井冈山红军剧场,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实景剧《井冈山》正常上演,这是今年该剧首场
慰问革命家属 开启红色之旅5月的井冈山,漫山杜鹃绚烂绽放,满目青翠尽收眼底。启动仪式上,一汽集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李惠乐表示,4月18日,我们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启程,正式拉开了此次党史教育红色之旅活动的序幕。在繁华昌茂的上海,我们感悟了
90多年前,井冈山茅坪八角楼。一根灯芯的微光,穿透漫漫长夜。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闪耀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
高速公路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山间,为城市之间架起了桥梁。也为我们拉近了和老区的距离。当车子驶过收费站,那巍峨的井冈山如巨人般屹立在我的面前。我们走下车,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空气中带着一丝清凉,一丝甜味,一种亲切。如果不是前方花岗岩上树立的那迎
1930年2月24日,在江西永新县城,井冈山农民武装首领袁文才、王佐被“左”倾领导者错杀,其带到永新的部队被改编。这件事迅速传遍了湘赣边界,在敌我双方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方面,是袁文才、王佐的余部,包括井冈山的客籍党员、干部与群众,都十分
2日上午,习近平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纪念堂吊唁大厅,他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并三鞠躬。在陈列室和忠魂堂,习近平凝视着开国元勋和革命先烈的照片,深情地说,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