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11:57:54 | 浏览:615
1965年5月19日,跟随毛主席一起在长沙视察的汪东兴打电话通知了江西省委以及井冈山管理局,准备毛主席再回井冈山事宜。
图|毛主席
井冈山,这个地名,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忘怀的地方,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着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从此以后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时隔30年,对于毛主席来说,井冈山更是一个难忘的地方。
5月21日上午10时,毛主席在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张平化、汪东兴等人陪伴下,坐上了前往江西的专列……
毛主席乘火车一路在醴陵下火车后。
刚下火车,毛主席就望着远处的山脉怔怔出神,或许再回井冈山,毛主席的心里有种“近乡情更怯”的感觉。
到醴陵后,工作人员安排毛主席乘车到攸县,攸县虽然说仍然在湖南境内,但离江西萍乡、莲花已经不远,而且攸县所处地域也是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端,离着井冈山,其实已经不算太远。
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车队一行共20余辆汽车,分成了四个组,包括首长警卫组、随从组、后勤组,每个车组开车都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
车开上轮渡过洣水河时,有船工透过玻璃看到了毛主席,兴奋地打了声招呼,毛主席朝着他笑了笑。
就这样一路疾驰过了攸县,就到了茶陵。
茶陵也是革命老区。毛主席当年曾在茶陵创建了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见天色已晚,毛主席当天便在茶陵歇宿,晚上散步时与茶陵县委的领导人说:
图|1927年毛主席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
1927年10月,毛主席带着队伍刚上井冈山不久,湘桂军阀爆发激战,毛主席认为有必要趁此机会,扩大红军的影响,于是派兵向茶陵县方向发动攻势。
由于没有经验,红军占领茶陵县后,一个多月没有做群众工作,茶陵县建立人民委员会后,除了县长谭梓生是部队派来的干部,其他工作人员均是原旧政府人员,群众很不满意。
宛希先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一情况后,毛主席立即在宁冈写信,建议打碎旧的县政府机关,建立新的革命政权。
就这样跌跌撞撞,中国工农红军在茶陵、遂川等周围建立起了工农兵政府。
红军也因此而逐渐扩大。
散步回来后,毛主席吩咐取来了《茶陵州志》,一直读到了凌晨3点。
尽管如此,第二天一早,毛主席还是乘车离开了茶陵,随着车队前行,下一站很快就抵达了永新。
1927年9月29日,毛主席率领着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永新三湾村进行了改编,由原来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并在部队施行民主制度,建立士兵委员会,并提出要将支部建在连上的想法。
三湾改编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使得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中午时分,毛主席在永新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饭,吃完后仍忍不住感慨:
图|井冈山时期的毛主席(画像)
从永新离开后,毛主席率领着部队就上了井冈山,并在茨坪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车队缓缓驶过宁冈砻市,一直不停地往山上跑。
抵达黄洋界后,毛主席在那里停留了40分钟。
尽管已经年过七旬,可毛主席的身体依旧十分健硕,他拄着从北京带来了竹拐杖,要看看当年打仗时候的遗址。
黄洋界上立着一块纪念碑,正面刻着毛主席1928年秋写的一首词《西江月.井冈山》,而被面写着朱老总题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谈到兴致浓郁时,毛主席随手取过黄洋界讲解词,一看里面有一首《毛泽东的空城计》,那是根据诸葛亮的空城计唱词编出来的,毛主席饶有兴致的看着,不由得唱了起来:
从黄洋界上下来,车队又直奔茨坪,当年革命时期,茨坪还只是山里一个小村庄,当年毛主席进入井冈山后,在茨坪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如今三十年已过,茨坪早已成为一座幽静的“山中小城”。
尽管茨坪地势并不如黄洋界险恶,可毕竟是在山上,道路坡度很大,司机小心地应对,可车首先撑不住了,水箱里用来冷却的水也开了。
图|毛主席在井冈山上漫步
汪东兴见状,赶紧下车来,走到毛主席车旁建议:
“换辆车吧。”
可毛主席执意不肯换车:“这位司机很好,车也很好,我不建议换车。”
毛主席见司机急得满头大汗,于是出言安慰他:
“不要紧,既然是水开了,就加点凉水降降温吧。”
由于当时是在山上,根本就找不到可以更换的凉水,毛主席对司机风趣地说:
“我带来的饮水箱里有凉水,是准备路上喝的,你就把我喝的凉水先给汽车喝吧!”
司机老赵也没有办法,只好照毛主席的吩咐,汽车很快就开动了。
“井冈山,井五个”,实际上是指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这五井不是指真的井,而是五个位于群山环绕地势平坦的五个村庄。因四周都是环绕的山峰,从高处看如同一口井,所以俗称井五个。
毛主席一步步上了井冈山,来到大井,一眼便看到了立着的五井碑,毛主席凝望着五井碑,心中若有所思。
说起来,早在大革命时期,井冈山周边几个县市便已经有党组织活动,毛主席率领队伍来到茨坪时,茨坪当地已经有袁文才率领的农民自卫队。
袁文才是江西宁冈县茅坪马源村人,早年就曾为反抗土豪劣绅欺压,参加了当地的马刀队任参谋长。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袁文才遵照党组织的要求,与遂川县王佐领导的农民自卫军一起,攻打永新县,并建立了永新县革命委员会和赣西农民自卫军。
袁文才任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王佐任副总指挥。
图|袁文才、王佐
由于国民党军正规军一个团兵力的反扑,永新失守,袁文才、王佐带着农民自卫军撤往井冈山,利用地形地势与国民党军周旋。
1927年9月26日,毛泽东接到江西省委来信,信中提供了一个线索:宁冈地区有一支党的武装———袁文才部。
毛泽东早在安源张家湾军事会议上,便听说过袁文才,王佐的大名。
一到茨坪,毛主席就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信去。
与此同时,袁文才一接到信,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忧心忡忡,急忙召集部众商量。
司书陈慕平此前曾在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听过毛主席的讲课,就向袁文才介绍了一遍所知道的实际情况,袁文才听后,尽管不在表示担忧,却也不太愿意合作,于是他给毛主席回了一封信:
毛泽东一看,自然也明白是什么意思,他对送信的龙超清、陈慕平等三人讲明道理,还给他们一人发了一支枪。
尽管一开始双方确立了相互合作的想法,可毛主席与袁文才一开始并没有见到面,一直是由龙超清在两人之间传递信息。
双方联络几天后,袁文才最终同意,与毛泽东在宁冈大仓村见面。
为保证绝对安全,袁文才事先在见面地点,埋伏了十余名荷枪实弹的士兵,毛主席面对如此凶险的情况,毅然决然赶往大仓村赴会,一席谈话,袁文才深为折服。
图|毛主席与参加过秋收起义的部分人员合影
临别前,毛主席令人从部队中取出100支枪给袁文才部,袁文才也拿出了1000大洋,对工农革命军表示感谢。
没过多久,袁文才替毛主席引荐了王佐。
1928年2月,袁文才、王佐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2团,袁文才、王佐分任正副团长。
两人后来又参与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队伍也上了井冈山。
根据湘南特委的建议: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两个师五个团,其中第10师下辖28团、29团,11师下辖30团、31团、32团,袁文才、王佐部的第二团改编为第32团,两人分任正副团长。
红军的力量进一步壮大了。
总的来看,袁文才、王佐,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尤其是红军早期的建立,是有很大的功劳的,毛主席对这一点也是十分清楚的。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党受到的左倾错误的影响,加上袁文才、王佐自身的问题以及各方面的因素的相互作用,很不幸的导致了后来的悲剧。
1936年,毛主席在陕北与斯诺交谈时,曾提到袁文才、王佐:
1950年,党和政府追认袁文才、王佐为革命烈士。
1956年5月28日下午,毛主席特意吩咐汪东兴,要他安排见一见井冈山的老红军、老党员,烈士遗孀以及老区的工人、农民。
毛主席口中的两位嫂子,指的就是袁文才、王佐的遗孀谢梅香与兰喜莲。
当年袁文才、王佐被错杀后,谢梅香与兰喜莲也吃了无尽的苦。
袁文才的袁氏一族在宁冈一带是属于非常有名的望族,并非是传说中的一贫如洗,袁文才名字中,“文才”其实是他的字,他的大名在族谱中叫做显泉。
谢梅香也是属于中国旧社会时期较为传统的女性,还裹着小脚,嫁给袁文才后,生有两女一子。
听说丈夫遇害后,谢梅香当即哭昏过去,醒来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去找毛主席:
当时有人告诉她:
图|1965年5月,毛泽东在井冈山茨坪远眺
袁文才牺牲时,三个子女均未成年,最小的女儿才9个月大,儿子袁耀烈才4岁,谢梅香一狠心,将两个女儿都送给别人家里去做童养媳。
日子最艰难的时候,谢梅香一个人带着4岁的儿子东躲西藏的过日子。
1932年,谢梅香和袁文才的部下肖福开结合,为了便于照顾袁文才的子女,肖福开选择倒插门到了袁家。
日子就这么简单地过着。
相比于谢梅香,兰喜莲的处境更糟糕一些。
王佐牺牲时,有两个妻子,一个是发妻兰喜莲,另外一个是罗东生(井冈山另外一个绿林首领)的妹妹罗夏英。
罗夏英与王佐生有一女,在王佐牺牲后不久,就临行改嫁了。
兰喜莲与王佐育有一子王寿生。
尽管王佐本身有兄弟五人,但对兰喜莲的处境也是爱莫能助。
在王佐诸位兄弟中,只有他三个王云隆早年是跟着王佐一起的,并在王佐手下任副营长。不过王云隆染有恶习,喜好抽大烟,早年参加红军后,毛主席曾批评过几次,但却始终没改。
王佐遇害后,王云隆自作主张带着一部分人投靠了肖玉璧,还带走了王家全部家产以及亲眷,包括兰喜莲、罗夏英。
图|毛主席
可王云隆对兰喜莲很不好,而且为了防止王寿生将来与他争夺家产,不许他读书,只让他给家里放牛放马维持生计。
兰喜莲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孤独的抚养儿子长大。
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谢梅香、兰喜莲的处境才好了不少。
汪东兴通知井冈山管理局袁林、孙景玉以后,两人迅速安排,将谢梅香、兰喜莲接到了茨坪住下。
一听说是毛主席要见她,谢梅香的眼泪就没有止住过:
兰喜莲也是如此,一听说是毛主席,眼泪当即就流了下来,她问井冈山管理局党委书记袁林:
袁林不住的点头:“记得,是毛主席安排我们通知你们的。”
图|1965年5月毛主席在井冈山时与群众在一起
谢梅香、兰喜莲絮絮叨叨的说了许多当年的旧事,说起来当年毛主席同袁文才、王佐两人关系很好,时常到两人家里去,谢梅香当年曾给毛主席缝补衣服,纳过鞋底,兰喜莲还记得,当年毛主席来她家的时候,曾炖了一锅鸡汤,结果毛主席舍不得喝,都分给大家了。
尽管第二天见面时,谢梅香和兰喜莲都是与毛主席匆匆见了一面,但是两人都十分满足,毛主席亲切的与他们每一个人见了面,还清楚的记得他们,一口一个袁嫂子、王嫂子,令两人十分感动。
事实上毛主席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在井冈山上的点点滴滴,不止一次的嘱咐过地方,一定要找到袁文才、王佐两位烈士的遗孀并子女。
解放后,袁文才的儿子袁耀烈与王佐的儿子王寿生一起受邀参加了开国大典。
谢梅香日子虽然过得苦,但是却坚持供儿子袁耀烈读书,开国大典结束后,袁耀烈回到江西老家,江西省委立即给袁耀烈安排了工作,后来一直做到了宁冈人事局局长。
王寿生早年耽误了学习,后来被安排当了护林员,并享有应有的待遇。
图|1965年5月,毛主席临别时与群众合影
1965年秋,兰喜莲曾想井冈山管理局提出一个请求,为自己的孙子安排工作。
就这样原本在井冈山垦殖场当农工的王生茂,被安排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工作。
5月29日毛主席准备动身离开井冈山,人们自发的赶来宾馆门前欢送。
毛主席一边鼓掌,一边挥手与群众致意,并与当年的老红军、老战士握手告别,在群众的欢送声中,毛主席一步步离开了井冈山……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图①:泰井高速连接线罗浮高架桥处的红军雕塑。资料图片 图②:井冈山黄洋界。资料图片 图③:井冈山脚下的“井冈红旗”雕塑。资料图片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
来源:光明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李慧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并不算太高,却屹立起一座中国革命史上令人景仰的丰碑。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当年在此进行的革命斗争历时并不太长,却开辟出一条马克思主
在全国的革命圣地中,有一个名字与中国革命一样辉煌,这就是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由此走向胜利。 绿
慰问革命家属 开启红色之旅5月的井冈山,漫山杜鹃绚烂绽放,满目青翠尽收眼底。启动仪式上,一汽集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李惠乐表示,4月18日,我们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启程,正式拉开了此次党史教育红色之旅活动的序幕。在繁华昌茂的上海,我们感悟了
90多年前,井冈山茅坪八角楼。一根灯芯的微光,穿透漫漫长夜。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闪耀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
陈溪峋,号 抱青园主人!1961年生,北京人,汉族, 当代著名国画家。善巨幅作品绘制,许多作品被党政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悬挂收藏......陈溪峋 先生近期创作红色题材《井冈山》气势恢弘!!新年将近,写福字庆吉祥、所绘花鸟作品,一并分享..
编者按 地方志全面记述包括党史在内的一方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深挖蕴含在地方志书中的红色资源,组织办机关及四川年鉴社党员干部撰写“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系列文章,助力全省党史学习教育走
高速公路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山间,为城市之间架起了桥梁。也为我们拉近了和老区的距离。当车子驶过收费站,那巍峨的井冈山如巨人般屹立在我的面前。我们走下车,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空气中带着一丝清凉,一丝甜味,一种亲切。如果不是前方花岗岩上树立的那迎
文/郭冰纵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近百年的发展史上,可以称为整党运动的有十余次。其中延安整风运动是为世人所熟知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党层面的整党运动。但其实,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整党运动可以追溯到1928年9月。当时,毛泽东和中共湘
作者:忘情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粉碎蒋军第三次“进剿”后,朱毛红军声威大振。1928年5月底,湘赣边界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成立了湘赣边界特委,毛主席当选为特委书记。由于井冈山地处在赣湘交界处,因此江西、湖南省委都认为自己对红4军有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