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12:42:21 | 浏览:521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春节前夕在井冈山考察时强调,“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党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学习研究和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指明了前进方向。
井冈山一问:为什么秋收起义部队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而非其他地方?
回顾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到转兵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过程,无论是秋收起义受挫后,察敌情选择放弃攻打长沙转兵文家市,还是芦溪折将,得到“萍乡有重兵”的情报转向莲花县;无论是进行“三湾改编”,还是调查得知“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选择兵向宁冈,危急关头、生死抉择,毛泽东同志始终在深入细致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各方因素,最终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不仅为党保存武装、积蓄力量找到落脚点,也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崭新局面。
这一系列重要决策和历史转折背后,折射出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可以说,坚持实事求是是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的根本原因所在。细品这段历史,深深感到当年毛泽东同志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打破对苏联十月革命道路迷信的坚定的理论勇气,也对“实事求是闯新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井冈山根据地,也很难想象会有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井冈山既是党领导中国革命进行实事求是探索的早期实践,也是党实事求是路线的重要发源地。
井冈山实事求是的光芒从1927年历久弥新、闪耀至今。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进、奋笔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史诗,既要进行许多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又要应对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的诸多挑战。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事求是闯新路的雄伟气魄。
井冈山二问: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井冈山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乃至不断壮大?
井冈山时期,面对经济军事封锁,根据地缺粮少药,困难“有时真是到了极度”,靠什么在艰难环境下生存发展、不断壮大?这当然与“艰苦奋斗攻难关”的艰苦奋斗精神分不开。“朱德的扁担”、毛委员的“一根灯油芯”、“红米饭、南瓜汤、干稻草、金丝被”等无不生动反映了红军当年军民一心、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没有井冈山过去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同时要看到,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不断壮大,也在于“依靠群众求胜利”的根本法则。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在井冈山,我们党领导红军牢记宗旨,从一开始就定下为群众谋利益的目标,从颁布《井冈山土地法》,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到“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与百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也正因为此,才有了“8个儿子都参加红军”,才有了黄洋界保卫战男女老少齐上阵,也才有了“人民群众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的鼎力支持。1965年,毛泽东同志重回井冈山时深情地说:“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没有井冈山做后方休整地,战斗的胜利就没有保障。”
几十年来,井冈山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尽管客观条件与革命年代有了天壤之别,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还应继续传承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还应继续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带领全党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写照。
井冈山三问:为什么井冈山能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走向胜利的起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称得上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既因为我们党自此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也在于井冈山的斗争用实践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而于我感受更深的则是井冈山孕育的红色精神,是革命先辈在井冈山铸就并发扬开来的“坚定执着追理想”的信仰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感染无数革命先辈和人民群众,让他们一旦抱定信仰,便始终不渝、义无反顾。自井冈山以后,无论革命形势怎样发展,共产党人始终凝聚力量坚定前行,从转战湘赣建立中央苏区到遵义会议的关键转折,从雪山草地锤炼长征精神,到陕北窑洞生发延安精神,再到提出“两个务必”进京赶考铸就西柏坡精神,虽历经曲折,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靠的就是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正因有这种对信仰高地的执着坚守,才有了改天换地的志气和不断走向胜利的底气。
井冈山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始终照亮前程。坚定的信念从何而来?一是源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我们党的纲领和宗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最大拥护,正是这种在实践中的回应,印证了共产党人使命的光荣、信念的崇高,从而有了无数革命先烈“愿为主义而牺牲”的坚定信仰。二是源自信念本身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当年红色政权面临四面包围之时,革命队伍中也曾存在“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对此,毛泽东同志总结斗争经验,抓住问题本质,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中,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给出了红色政权能够发展壮大的科学解释,为理想必达、信仰必胜擘画了“星火燎原”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观察时代、指导实践,努力做到以理论的坚定确保政治的坚定、党性的坚定、信仰的坚定,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来源:《党建》杂志2019年第5期 原标题为《井冈山三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井冈山精神重要论述的体会》 作者:张芷源)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只棕色的陶罐。听完介绍,才知道里面发黑的结晶体是食盐,这其中还有一段令人感动的往事。井冈山斗争时期,物资匮乏,尤其食盐和药品更是紧缺。红军把缴获的食盐分给了村民,村民李
春暖花开的时节,革命摇篮井冈山又开启了一年中的旅游旺季,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来到这里,感悟红色精神,寻找初心信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新华社记者 黄和逊 摄1927年,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湘赣边界出发,翻山越岭,引兵井冈,建立第一个农村革
江西日报社大江大数据显示,5月23日18时至5月24日18时,《问政江西》共计收到帖文289条,其中,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政府、南昌市东湖区彭家桥街道办事处、南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安福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景德镇市昌江区“五型”办、万安县城市
吉安市地处华东地区的吉泰平原,为赣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成员。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吉安市的常住人口达到446.92万,而根据资料显示,吉安市的面积也达到2528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人口、面积大市。在发展上以电子信息、机械制
日前,《井冈山报》发表专版,以《提升首位度 奋进勇创先——吉州区“五型”政府示范区建设纪实》为题报道吉州区。吉州区城区一景锐意进取谋发展,改革创新谱新篇。5月6日,在全省2021年度综合考核总结暨积极践行“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干部表
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虽然经济实力十分一般,但是面积广阔、人口众多,是江西省的一个大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吉安市常住人口为446.92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减少341164人,是江西省第六人口大市,人口减少数量仅次于宜春,是一个人口
在你的印象中从厦门到江西井冈山需要多久?5小时?6小时?7小时?在大部分游客印象中一般的交通方式普遍需要6至7个多小时然而,伴随着2019年12月26日昌(吉)赣高铁正式开通两座城市往返时间大大缩短最快仅需3个多小时行程时间上足足节省了一半
好消息!省发改委传来好消息!除了昌赣高铁!吉安人心心念念的两个大项目就要来了!!!就是吉抚武温铁路咸宜(新)吉铁路途径吉安多个站点!今后,吉安这些地方出行更方便了!赶紧往下看吧!3月20日,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官方网站发布《2019年重
近两年吉安的城市建设可谓是如火如荼,大项目有铁站,五指峰,小项目有各道路之间的畅通微循环,教育配套建设有多个九年制学校及幼儿园,还有两座跨江的大桥也在修建当中。这些项目多位于吉州区,青原区限于地势地形,不太适合建设大的项目,不过,青原区现在
吉州区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由原县级吉安市撤市设区成立,是吉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4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3.5平方公里。辖4个镇、7个街道,89个行政村、46个社区,总人口36.8万人。吉州建城史1670多年,为历代郡
近两年吉安的城市建设可谓是如火如荼,大项目有铁站,五指峰,小项目有各道路之间的畅通微循环,教育配套建设有多个九年制学校及幼儿园,还有两座跨江的大桥也在修建当中。这些项目多位于吉州区,青原区限于地势地形,不太适合建设大的项目,不过,青原区现在
前两天,有一位读者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毛主席在延安生活了13年时间,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什么建国后毛主席去过井冈山,却一直没有去过延安呢?其中有什么隐情?当时,给这位朋友简单回复了几句,下面再来详细说说,毛主席为什么没有回延安。毛主席对
1965年,离开井冈山已经36年的毛主席说:“我老了,经常梦到井冈山。很想去看看……”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一组珍贵的上色老照片走进那段历史吧。毛主席在井冈山1965年5月21日上午10时许,毛主席一行从长沙火车站东站出发,乘火车专列一路向东
1965年5月,井冈山茨坪宾馆门口人山人海,所有人都在兴奋地讨论着一个话题:当年的“毛委员”回来看他们啦!人群中有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妇人,和周围的人一样,这位老妇人神情激动,眼含热泪,嘴里还不断地念念有词。当毛主席走出大门时,一眼就看到了站在
午后。小睡起来,用新买的青花瓷,泡一杯刚刚网购的龙井。淡淡的轻烟,从茶杯里升腾缭绕飘渺的惬意,并在空气中弥漫出优雅的茶香。窗外,太阳明丽灿烂,充满详和氛围。虽是八月盛夏,却没有炎热气息。有一道瀑布在远处的林